写作的双重转化性(三)

既然写作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我们就可以由此推导出这样一些重要的看法:

第一,现实生活、客观事物是写作的“本源”,写作的“对象”;作者的“头脑”是反映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认识“主体”和加工“工厂”;语言、  文字是作者思维活动的的“物化”形式,表述“手段”。因此,“物——意—文”的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转化”,就成了“写作”这一行为过程的基本属性。

第二,“双重转化”的实质是认识到表现,内容到形式。获得“认识”和“内容”固很重要,但寻求“表现”和“形式”也同样不可忽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才提出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主张,鲁迅先生才提出了“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相并进的要求。而片面的、不适当的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强调或贬低,从“双重转化”的观点来看,都是对写作过程的一种粗暴的割裂,是极为有害的。

第三,“双重转化”需要多种能力的平衡发展和有机综合。“认识”和“表现”是总的能力,在它们下面还附属、包罗着许多具体的单项能力。虽然这些具体“能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小儿子所说的那样,所谓“观察、发觉和传达事物的能力”,是些“非常普通的平凡的才能”;但是,尽管如此,“所有这些创造真正的艺术作品所必备的条件很难得结合在一起。”  (引自《艺术论》)平衡发展和有机结合又是很“难得”的。写作之“难”,就难在这里。因此,学习“写作”者,必须依据这种“双重转化”的原理,分析自己的实际,了解自己的短长,扬“长”而补“短”,向所“缺”方面发展,以求得诸种能力发展的平衡与提高。

第四,由于“写作”是一种“双重转化”,因而“写作学”就不能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有人过分地强调“生活”和“思想”对于写作的“决定一切”的作用;又有人片面地认为写作就是一种“语言”的“应用”或“文字”的“技术”。这是“写作”学科长期进展缓慢和“写作”教学往往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写作学”恰恰应是一门全面研究写作“双重转化”过程的基础应用学科。当然,全面研究并不等于没有重点;  “综合性”也并不排斥“特殊性”。相反,“写作学”只有在坚持“双重转化”论,承认写作“综合性”的基础上,同时又坚持学科研究的“重点论”,恰当地把握写作的“个性特征”,才能“自立门户”,站稳脚跟。而这个“重点”,这个“个性”,简言之就是一个“写”字。要立足“写”,突出“写”,不离“写”。要紧紧抓住怎样“表述”思维、“传递”信息的“辞采篇章”的构制问题。“写好才是一切”——这也正是我们着力探讨的重心!

认真、仔细地阅读本文,联系自己的写作体验,理解写作的“双重转化”性。文章最后说,“要立足‘写’,突出‘写’,不离‘写,“写好才是一切”。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就是要在写作中练习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试就这一点写一篇心得笔记。

选自《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