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爱”孩子的分寸
给予孩子爱,这是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可以做到的。正如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就是一桩大事,也需要有才能和教育知识。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足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对孩子爱的认识也不一一样,采取的方法、方式也不同,因而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很多父母对孩爱得过分,由爱转成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代替,没有原则的迁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知道替别人着想,养成孩子自私、胆小怕事、依赖的性格。而且,由此派生出孩子不听话的诸多问题,给父母管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后来她咬咬牙送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后来妈妈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父母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为什么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是,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父母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在父母舅上。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爱的过分就不好了,反而会伤害孩子。所以,只有正确地爱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杜绝造成耪子任性、不听话等问题的根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1.要有理智的爱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予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2.既要爱,又要严格要求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不清,而且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父母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3.爱与理解、尊重结合
最早研究儿童教育的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提出“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受到尊重。不少家长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别人。
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气氛和环境,远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顿精美的晚餐、一件昂贵的礼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民主气氛,从小要和孩子讲道理;父母要学会“安民告示”,当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后,就会愉快地接受成人的要求;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