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长寿术—介绍养生十六宜(三)

唐代名医孙思邈就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宋代诗人陆游也常常作“揉腹功”。因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即指肛门。撮者,摄提、提缩之意。方法:屏除杂念,周身放松,聚精凝神,以鼻吸气,缓慢匀和,稍稍用力收缩小腹,以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稍停,放松,缓缓呼气,再做,如是十余次。此法即所谓“摄提谷道”,俗称“提肛”。

作用:固精益肾,对便秘、遗精、脱肛、子宫脱垂及痔疾均有一定功效。

13.肢节宜常摇

肢节,即人体四肢之关节。摇者,运动,锻炼之意。方法:两手或握或松,以肩为轴,摇转左右臂,若转动辘轳般做圆周运动(先左转后右转,日:“单辘轳”;左右同转,则日:“双辘轳”),各十余次;其次,两手义腰,向前、向后踢腿,计十余下;最后,以腰为轴,涮腰(上体前、后、左、右腑仰)十余次。

作用:流畅血液,利通关节,增加柔韧,舒展四肢,防治关节炎,椎体骨质增生、扭挫伤诸症之发生。

14.足心宜常搓

搓足心,即搓摩足心肾经之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处,为保健养生要穴。方法:每晚睡前,赤足或是着薄袜,两手合掌,相摩搓热,以手掌心劳官穴交替摩擦左右足心,各数十遍。此法即所谓“摩涌泉”,俗称“擦足心”。

作用:清热降火,舒肝明目,镇静安神,固肾暖足,防治头昏、眩晕、耳鸣、失眠、心悸以及高血压、下肢挛疼诸症。

久久行之,泉水(津液)涓涓而生,则“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15.皮肤宜常干沐浴

用手掌经常在周身皮肤干摩擦,古人称为“干浴”。认为能使气血流畅,肌肤莹润。方法:两手相摩,生热为度,自头顶百会至面,再从颈部至两肩、臂膀、胸腹、腰胯和两腿、两足,来回搓摩数十遍。并点按合谷、内关、尺泽、肩隅、风市、足三里、委中、三阴交、解溪诸穴。

作用:归顺气血,消除疲劳,促进睡眠,降低血压,加强末梢循环,疏松毛孔,提高皮肤弹性,光润肌肤,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凡解二便(大小便)之时,须闭口咬牙,舌顶上腭,两目上视,自然呼吸,勿言语或抽烟,则精气不泄,解毕方松。此法即所谓“闭天门”。

作用:固齿生津,强肾壮阳,防治牙疾。

“肾主骨,藏精”,“肾司二便”,且“齿为骨之余”。解大小便时,坚持闭口咬牙,有固肾坚齿,预防牙痛,防止元气外泄,利于正气内存诸功用。

欲得身健寿延,必究养生。以上十六宜,有练有养,动静结合,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每次选择数节或者全做。各节锻炼次数,则应视体质和病状而定,功法顺序可以随意变动。锻炼时应尽量排除杂念,心静神凝,注意集中。呼吸宜均匀、轻细、深长,最好采用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凸起,呼气时腹部内收,鼻吸鼻呼。但不论做多做少,都应“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理想之效果。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练习养生)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见《苏沈良方·上张安道养生诀》注一:明代著名养生家冷谦(字启敬,武林人)在《修龄要指·起居调摄》中亦提出:“养生十六宜”,即:“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浴。”

注二:练功中有关腧穴参见《武林》总第51、52期”经络穴位全图”。

主要参考文献

(1)邱保国等:老年保健指导丛书一一《寿道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2)李言顺:《体育疗法荟萃》,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