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顺序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全列中的顺序。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同样的词语,排列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比如“语文”和“学习”,可以说“语文学习”,是有关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学习语文”,语文是学习的对象。又比如“老张”和“张老”,语序的不同,表达的含义、附带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老张”是对年龄大于自己或与自己差不多的人的一般称呼;“张老”不只是对年长者的称呼,还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某种敬重、钦佩的意味。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应当考虑它们排列的顺序。汉语的习惯,主谓关系的短语,应该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宾关系的应该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偏正关系的应该是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补充关系的应该是被补充的词语在前,起补充作用的词语在后。简单的词语组合,前后词语的顺序一般不会搞错;但是复杂一些的组合,比如多项并列成分的组合、多项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组合,有时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合理的毛病,需要特别注意。

一、多项并列成分的顺序

并列使用的成分往往属于同一类别,如“桃树”“杏树”“梨树”,都是一种果树,都是名词;“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就问题而言,都属于动宾关系的短语。我们说,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只是指语法关系的平等而言,它们在语意上往往有主次轻重之别,在时间上往往有先后之分,在语用上则可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即如上边两例,前一例好像是完全平等的,但也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按照果树开花结果的先后顺序排列;后一例就更不用说了。又比如“桌子上放着书、纸、笔、计算机等办公用品”,其中的并列成分是平等的,但如果把“计算机”放在开头或者中间任何位置,表达的意思虽然不变,念起来却没有那么顺畅了,这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起作用。因此,多项并列成分组织在一起,要注意按照成分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时间、空间、性质、程序,以至于音节多少等顺序合理排列。例如:

①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唐搜《琐忆》)

②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  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罚规大抵是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种。(夏衍《包身工》)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①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列的;例②前一个是按范围的大小排列的,后一个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例③是按罚规的轻重程度排列的;例④前后两个并列成分分别按对人类生存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排列。

二、多项修饰语的顺序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对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行为或性质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或短语。为了把一个事物或行为、性质等说得详尽、细致或者准确、生动;常常需要使用一定的修饰语,有时甚至需要同时使用几个修饰语,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心语加以修饰或限制,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前后顺序。一般来说,多项定语的排列,由远及近的顺序大致是:领属、数量、特点、性质、性别等;多项状语的顺序大致是:原因、目的或条件,时间或处所,语气、范围或否定,对象或性质等。先看复杂定语的顺序,例如:

⑤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茅盾《风景谈》)

⑥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翦伯赞《内蒙访古》)

例⑤的中心语“大旗”前有六个定语,按所属、指代、数量、特点、性质的顺序排列;例⑥的中心语“衣服”前有四个定语,按指代、用途、来源、性质的顺序排列。下面再看多项状语的顺序,例如:

⑦这样,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她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夏衍《包身工》)

例⑦有三个状语,按时间、方式、对象的顺序排列。

有些状语,既可以放在所修饰的动词的前边,也可以放在句首,使用哪一种语序,要考虑表达的效果。例如:

⑧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同上)

例⑧可以看做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其中表示时间和处所的两个状语放在这句话的开头,语言很顺畅。例⑨有两个时间状语,第一个放在句首,第二个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前,都很恰当。

合理安排词语的顺序,除了要注意以上两个方面外,重要的还要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时候,同样的词语,排列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很不同,这时就要注意适合表达的需要。比如下边这句话的空白部分,使用括号中的哪个短语更切合这里的表达需要呢?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丟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一    —(很不满意,不很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交互阐明,紧紧相连,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很不满意”语气较强,有不容置疑的味道;“不很满意”语气则较轻,有回旋的余地。结合上下文,这里应该用“很不满意”,清楚地表明断章取义的人对陶渊明的不满。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