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解析B1型题基础医学综合

B1 型题

基础医学综合

(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K+

B.Na+

C.Ca2+

D.C1-

E.H+

1.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

2.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3.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标准答案:1.C    2.D    3.A

试题难度:1.易    2.难    3.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1题。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突触传递原理的理解。

K+、Na+、Cl-与突触传递中突触后膜的离子转移有关,而不是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相关离子,所以答案A、B 和D均是错误的。H+未参加突触传递过程的电—化学活动,所以答案E也是错误的。Ca2+是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所以正确答案是C。

(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蛋白质一级结构

B.蛋白质二级结构

C.蛋白质三级结构

D.蛋白质四级结构

E.单个亚基结构

4.不属于蛋白质空间的是

5,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问位置是

6.蛋白质变性时,不受影响的结构是

标准答案:4.A    5.C    6,A

试题难度:4.中    5.难    6.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4题:考核“蛋白质结构”层次的概念。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蛋白质或多肽链的一级结构,又称初级结构,实际上就是氨基酸的线性排列。所谓空间结构,就是区别于线性排列,表现为空间位置分布,包括蛋白质或多肽链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并非所有蛋白质都具有四级结构,对仅由一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来说,三级结构就是它的最最高级结构形式;只有由多亚基或多个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才具有四级结构,单个“亚基结构”若未注明,就是三级结构形式。在A~E 5个备选答案中,不属于空间结构的只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答案A)。“单个亚基结构”(答案E)说的不明确,可能是一级,也可能是三级,与答案A,仍不是最佳选择答案。这里提的是“亚基”,即组成四级结构的亚单位,应理解为具有三级结构形式。试题反应模式显示E为考生多见的错误选择,揭示应加强对“亚基”的理解。

5题:考核“蛋白质三级结构”概念。

试题叙述是“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核心内容可理解为“氨基酸的空间位置”,而不是氨基酸的“线性排列顺序”,所以可以排除备选答案A(蛋白质一级结构)。显然,试题描述的内容“只涉及一条多肽链”,因此可以排除备选答案D(蛋白质四级结构)。试题开头“整条肽链”的限定性描述不可能指蛋白质二级结构,因为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从而排除了备选答案B。这样就只剩下C(蛋白质三级结构)和E(单个亚基结构)两个答案了。事实上,C和E也是难区分的,“整条肽链中”“氨基酸的相对空间位置”可以指C,有时也可以指E。这是因为亚基在某些蛋白质中仅由肽链组成,在另一些蛋白质中除肽链尚有辅基部分(如血红蛋白)。因此,C是最佳选择。

6题:考核“蛋白质变性”概念。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即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其理化性质改变,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时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肽链的变化,即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所以备选答案A(蛋白质一级结构)为最佳选选择。E是考生较多做出的错误选择,系因对对“单个亚基结构”认识不清,详见第5题解析。

(7—9题共用备选答案)

A.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

B.tRNA的三叶草结构

C.DNA双螺旋结构

D.DNA的超螺旋结构

E.DNA的核小体结构

7.属于核酸一缎结构的描述是

8.属于核糖核酸二级结构的描述是

9.属真核生物染色质中DNA的三级结构的描述是

标准答案:7.A    8.B    9.E

试题难度:7.易    8.难    9.难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7、8题。

考核“核酸一级结构”概念。

DNA双螺旋指的是DNA二级结构。显然,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旋转、折叠可形成超螺旋结构,例如,原核生物DNA是共价封闭环状双螺旋结构,即二级结构,再旋转即成超螺旋;真核生物DNA在双螺旋(二级)结构基础上,环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结构也是一种超螺旋结构。DNA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结构不便用三级、四级描述,故统称“超级结构”。三叶草结构是tRNA特有的二级结构形式。可见,备选答案B-E均属核酸的高级结构描述,“属于核酸一级结构的描述”只有备选答案A。

8题:考核“RNA的二级结构”概念。

如第7题解析所述,涉及核酸二级构描述的只有答案B和C(DNA双螺旋结构)。试题询问“属属于核糖核酸二级结构的描述”当然只有备选答案B了。但试题反应模式(考试经验)说明,有相当多的考生误选答案C,造成失误的一种原因是,“疏忽”了试题中的“核糖核酸”(即RNA)要求,另一种可能原因是对“三叶草结构属于tRNA二级结构”缺乏正确认识。

(10—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果糖二磷酸酶—1

B。6—磷酸果糖激酶—1

C.HMG CoA还原酶

D。磷酸化酶

E.HMG CoA合酶

10.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是

11.糖原分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是

12.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酶是

13.参与酉酮体和胆固醇合成的酶是

14.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是

标准答案:lO.B    l 1.D    1 2.A13. E    14.C

试题难度:IO.中    1 1.难    12.难13.中    14.难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10、1 1、12、13题。

10题:考核‘‘糖酵解途径关键酶“。

糖酵解芝途径有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在所提供的5个备选答案中,B即为其中之一。果糖二磷酸酶是使1,6—磷酸果糖水解下一个磷酸,生成6—磷酸果糖,该酶催化反应方向与6—磷酸果糖激酶—l I相反,属糖异生途径,切勿混淆。

11题:考核“糖原分解途径关键酶”。糖原分解途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糖原分解过程仅经过“糖原”、“1—磷1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不涉及“果糖”、“HMG CoA”,为此可除外A(果糖二磷酶-1)、B(6-磷酸果糖激酶—1)、C(HMGCoA还原酶)和E( HMG CoA合酶)。

此时D是上述推理排除法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也是正确地选择。

12题:考核“糖异生途径关键酶”。

糖异生途径关键酶是果糖二磷酸酶—1。在记忆不牢时,也可采用类似第10题的推理方式帮助选择。糖异生途径方向与糖无氧氧化相反,但需克服三个“能障”,除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另两个酶均属“磷酸酶”,这种概念可“指导”应试者选择A而排除其余答案。容易误解或混淆的是A与D(磷酸化酶),记住磷酸酶是“脱”磷酸,磷酸化酶是“加”磷酸,这对判断选择也有益。

13题:考核“酮体、胆固醇合成途径的联系或共性”。

酮体生成、胆固醇合成前几步反应过程相同,均由3分子乙酰CoA分别经硫解酶、HMG CoA合酶催化,生成HIVG CoA。所不同的是细胞定位不同,胆固醇合成在肝或相关组织细胞的胞浆(质),酮体生成在肝细胞线粒体进行。HMG 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与酮体生成无关,应注意HMG CoA合酶、HMG CoA还原酶的区别。

(15—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男性乳腺发育

B.食管静脉曲张

C.氨中毒

D.凝血因子减少

E.黄疽

15.屏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可引起

16.肝硬化时,肝解毒功能下降表现为

17.肝硬化时,肝激素灭活功能下降表现为

18.肝硬化时,肝合成功能下降表现为

标准答案:15.B    16.C    17.A  18,D

试题难度:15.易    1 6.易    17.易18.易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18题。

本题考核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化的功能障碍可表现为门静脉高压、解毒功能障碍、激素灭活功能障碍、泌胆功能障碍和蛋白合成功能障碍等。在蛋白合成功能障碍方面可表现为白蛋白合成功能下降,以及凝血因子合成功能下降等,因此正确选择为凝血因子减少15%的考生选择了合成功能障碍表现为黄疸,肝硬化时的黄疸主要为肝细胞性黄疸,与蛋白合成功能障碍关系不大。

(19—20题共用备选答案)

A.酪氨酸

B赖氨酸

C谷氨酸

D组氨酸

E瓜氨酸

19.可以作为一碳单位原料的氨基酸是

20.能够直接参与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

标准答案:19.D    20.E

试题难度:难

认知层次:综合

解析:以上2个试题考核“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的总称,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鸟氨酸循环是肝利用氨生成尿素的过程,其中瓜氨酸参与了鸟氨酸循环,瓜氨酸是由氨基甲酰磷酸与乌氨酸缩合而成。

(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DNA聚合酶

B.核酶(ribozyme)

C.RNA聚合酶

D.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E.DNA连接酶

21.参与DNA转录的酶是

22.化学本质为核糖核酸的酶是

标准答案:21,C    22.B

试题难度:中

认知程度:解释

解析:21题:主要考核考生对参与DNA转录的酶的理解及区分其他酶的作用。

参与DNA转录的是RNA聚合酶,以合成RNA。而DNA聚合酶是参与DNA合成;DNA连接酶是在DNA复制过程中连接冈崎片段;限制性:d切核酸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核酶主要催化RNA的水解。本题的准确答案是C。

22题:主要考核考生是否掌握核酶概念及其与其他催化核酸的酶的差别。

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合成后的剪接修饰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酶的作用与DNA聚合酶、RNA聚合酶、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完全不同。本题的准确答案是B。

(23~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K+外流

B.Na+内流

C.Ca2+内流

D. C厂内流

E.H+外流

23.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流是

24.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主要离子流是

标准答案:23.C    24.D

试题难度:23.易    24.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这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突触传递原理的理解。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末梢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Ca2+进入末梢轴浆内,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以量子式释放的形式,将囊泡內的递质倾囊释出,这一过程称为兴奋—分泌耦联,而其他离子流对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均无关,故第23题的正确答案是C。K+外流、Na+内流和CI-內流均与突触传递引起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有关,而H+外流则与此无关;Na+内流可使突触膜去极化,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K+外流和CI-内流均可使突触后膜超极化,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但通常以C1—内流为主,故第24题的正确答案是D。

(25—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癌前病变

B.交界性肿瘤

C.癌内瘤

D.原位癌

E.非肿瘤性病变

25.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伴非典型增.生是

26.胃窦部黏膜重度不典型性增生是

27.肉芽肿是

28.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是

标准答案:25.B    26.A    27.E  28.A

试题难度:25.中    26.中    27.易28.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25、26题。

25题:考核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交界性肿瘤是指生物学行为界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临床上常按低度恶性肿瘤来处理。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伴非典型性增生属于交界性肿瘤,但却与乳头状囊腺癌不同,肿瘤不c;见广泛浸润,预后相对较好,临床处理也较后者温和。

26题:考核癌前病变的概念。

癌前病变是指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病变,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转变为癌。这些病变包括黏膜白斑、子宫颈非典型性增生、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和胃黏膜非典型性增生等。胃黏膜非典型性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更常见。

(29—30题共用备选答案)

A.溃疡呈环形与肠的长轴垂直

B.溃疡呈长椭圆形与肠的长轴平行

C.溃疡呈烧瓶状口小底大

D.溃疡边缘呈堤状隆起

E.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29.肠伤寒的肠溃疡特征是

30,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特征是

标准答案:29.B    30.E

试题难度:29.难    30.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29题:考核肠伤寒的病理变化。

肠伤寒病变主要累及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其病变分为四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形成期和愈合期。在溃疡形成期出现肠溃疡,溃疡常呈长椭圆形,与肠之长轴平行。

30题:考核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呈表浅地图状,与肠伤寒、肠结核和肠阿米巴不同。

(31—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D.弥漫性膜性增生蔓性肾小球肾炎

E.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31.大红肾见于

32.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呈车轨状见于

标准答案:31.A    32.D

试题难度:31.中    32.难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31题:考核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大红肾是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改变,表现为肾轻到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颜色较红。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散在多数小出血点,称为蚤咬肾。

32题:考核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呈双轨状是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是由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使系膜区增宽、增生的系膜组织逐渐向周围毛细血管伸展,侵入毛细血管基底膜与內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银染色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呈车轨状。

(33—35题共用备选答案)

A.癌肉瘤

B.成熟性畸胎瘤

C.腺癌

D。平滑肌肉瘤

E.乳头状瘤

33.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是

34.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是

35.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分良性肿瘤是

标准答案:33.C    34.D    35.B

试题难度:33.易    34.易    35.中

认知层次:33.记忆    34.记忆

35.解释

解析:此组题是记忆判断题,要求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区分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及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以及良、恶性畸胎瘤的本质区别。

(36—3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茵

D.脑膜炎奈瑟氏菌

E.淋病奈瑟氏菌(淋球菌)

36.有典型的荚膜结构的是

37.在黏膜表面黏附时可产生分解SlgA的蛋白酶的是

38.引发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标准答案:36,C    37.E    38.B

试题难度:36.难    37.难    38.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37题。

本题属于基本知识题,考核淋球茵的致病特点,正确答案为“E”。

淋球菌能产生IgA蛋白酶,可破坏黏膜表面特异性分泌型IgA( SlgA),使淋球菌易于定居在黏膜上及黏膜下组织,并大量繁殖而致病。因此,淋球菌可通过性接触感染生殖道和尿道,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患淋球菌感染(淋病)的产妇,还可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其他病原性球菌均无IgA蛋白酶。

(39—42题共用备选答案)

A.IgG

B IgM

C.IgD

D IgE

E.IgA

39.在胃肠道局部大量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40.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是

41.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是

42.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是

答案:39.E    40,C    4L D    42. A

难易度:39,易    40,易    41.易42.易

认知层次:39.简单应用    40.简单应用    41.简单应用    42.简单应用

解析:39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5类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来源和功能。

分泌型IgA( secretory  IgA, SigA)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因此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Sl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因此答案为E。

40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免疫球蛋白IgD的性质和功能。

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IgD的铰链区较长,易被蛋白酶水解,故其半寿期很短(仅3天)。IgD分为两型:血清型IgD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膜结合型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l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lgD,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其表面的mlgD逐渐消失。

41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免疫球蛋白IgE的性质。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 X 10 mg/ml。变应原诱导产生的IgE导致工型超敏反应发生,因此过敏体质患者体内IgE水平升高。答案为D。干扰选项C的IgD的血清含量也很低(0. 03mg/ml),但是相对IgE要高2个数量级。

42题:为理解记忆型题目,考核免疫球蛋白IgG的性质和功能,同时也考核再次抗体应答的主要特点。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 IgG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抗感染免疫效应,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因此答案选A。干扰选项B的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

(43—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艾滋病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青霉素过敏

D.白血病

E.接触性皮炎

43.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是

44.属于工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45.属于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是

46.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答案:43.B    44,C    45.A    46.E

难易度:43.  中    44.  中    45.中 46.中

认知层次:43。简单应用    44.简单应用    45。简单应用    46.简单应用

解析:43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自身免疫病的临床代表性疾病。

自身反应性T或B淋巴细胞可攻击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产生自身免疫,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分布于皮肤、肾和脑等全身组织,表现出多种体征和症状。因此唯一选项是B。

44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工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工型超敏反应。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內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独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患者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选项为C。

45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免疫缺陷病的临床代表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病毒感染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感染HIV后由于破坏CD4+T细胞可导致严重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因此选项为A。

46题:为综合理解判断型题目,考核Ⅳ型超敏反应的临床代表性疾病。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临床常见病为接触性皮炎和结核肉芽肿损伤。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激活T细胞使其分化为效应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可发生T细胞介导的溶细胞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水疤,严重者可出现剥脫性皮炎。因此选项为E。

(47—49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中介体

B.包涵体

C.吞噬体

D.线粒体

E.异染颗粒

47.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

48.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

49.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

标准答案:47. A    48. E    49. B

试题难度:47.难    48.中    49.难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49题。

本题属于基本知识题,考核病毒与原核细胞(细菌等)及真核细胞结构的不同点。正确答案为B。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可形成胞内包涵体,这是某些病毒感染的特征。中介体和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的结构,而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胞质内亚结构。吞噬体为干扰答案,无此专用术语。

(50—51题共用备选答案)

A.EBV

B.HTLV

C.HBV

D VZV

E.HPV

50.与白血病有关的病毒是

51.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标准答案:50.B    51.D

试题难度:50.难    5 1.难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50题。

本题属于基本知识题,考核某些病毒的致肿瘤作用。正确答案为B。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属于苯一转录病毒,分为工型和Ⅱ型,均感染人体的CD4+T细胞,并可使受染的T细胞转化,发展为T细胞白血病。

EB病毒(EB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均属疱疹病毒科,EBV可导致鼻咽癌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vzv常引起儿童水痘,至成年后部分潜伏病毒再燃可引起带状疱疹。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引起人体表皮良性肿瘤(疣),并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52—5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引起瞳孔扩大

B.引起呼吸抑制

C.引起共济失调

D.引起急性心力衰竭

E,引起周围神经炎

52.吗啡

53.碳酸锂

54.异烟肼

标准答案:52.B    53.C    54.E

试题难度:52.易    53.中    54。易

认知层次:52.记忆    53.解释

54.记忆

解析:52题:是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吗啡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了解。

吗啡为呼吸中枢抑制药,可用于心源性哮喘的治疗。其过量可引起呼吸功能明显抑制,甚至死亡。

53题:是解释题,考查考生对碳酸锂不良反应的分析。

碳酸锂安全范围较小,其治疗浓度与毒性浓度之间较为接近。碳酸锂较严重毒性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包括精神紊乱、反射亢进、明显震颤、发音困难、惊厥,直至昏迷与死亡。以上反应也是共济失调的表现。

54题:是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异烟肼不良反应的了解。异烟肼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毒性,主要为周围神经炎和眩晕、失眠,肝损伤和某些过敏症状等。

(55~56题共用备选答案)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脓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55.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繁殖,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人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称为

56.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称为

标准答案:55.B    56.D

试题难度:55.中    56.中

认知层次:55.解释    56.解释

解析:55题:属于基本知识题、难度适中。要求考生掌握毒血症的概念。

破伤风芽孢梭茵其致病作用主要为所分泌的外毒素即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进入血流后,引起毒血症。痉挛毒素进一步沿末梢神经—神经轴突逆行至脊髓前角抑制性神经元,封闭其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呈现特有的“角弓反张”和“苦笑面容”。

56题:属于基本知识题、难度适中。要求考生掌握病原茵引起脓毒血症的基本知识。

病原茵产生的毒性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內毒素,均可导致脓毒血症。例如,革兰阴性茵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內毒素作用于小及微细血管内壁,引起出血和血栓及肾上腺出血,表现为皮肤出血斑、休克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又如,革兰阳性菌A群链球菌感染后分泌致热外毒素入血液循环,可导致猩红热和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现为高热、全身弥漫性针尖样大小红色皮疹以及中毒性休克。

(57—58题共用备选答案)

A.K+

B. Na十

C.Ca2+

DCl-

E. H十

下列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主要相关的离子是

57.兴奋到达轴突末梢,进入末梢膜内的离子

58.形成终板电位的主要离子

标准答案:57.C    58.B

试题难度:57.易    58.中

认知层次:解释

解析:选析第58题。

58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原理的理解。

K+、Na+均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中终板电位的形成有关,但主要是Na+(答案①cr与兴奋到达轴突末梢的离子转移和终板电位的形成均无关。Ca2+与兴奋到达轴突末梢的离子转移有关,是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所以正确答案是B,答案A、C和D均是错误的;H+未参加突触传递过程的电—化学活动,所以答案E也是错误的。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