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功与太极拳的异同(一)

张建华

气功与太极拳,都注重于人体自身的内气炼养,来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调整人体的生理机制和中枢神经系统,促使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养生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但它们亦有不相同之处。下面就气功与太极拳之异同,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气功与太极拳之同:

第一,气功与太极拳的经络学说基础皆出自于《内经》和《甲乙经》。

《内经》中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分布在体内深部的大多为经脉,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则为络脉。《内经》中《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气功、太极拳之所以能养生、健身,祛病延年是因为疏通和发挥了经络的作用。上千种气功功法和各种各式的太极拳是名家们依据《内经》的理论和经络学创编的。其修炼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阳秘阴,养脏腑、濡筋骨和关节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目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气与经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气功与太极拳的练养,可以起到加强人的先天元气,补充人的后天元气,调整内部功能,消除紊乱、阻滞,平衡阴阳等作用。促使人体经络畅通,是气功与太极拳都注重于炼养内气和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使人类得以延年益寿的根本宗旨之所在。

第二,气功与太极拳在调整人体自身阴阳的作用上是相同的。

气功各门派的功理功法虽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的目的是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气功调整人体阴阳,主要靠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通畅。《内经》中《灵枢经脉》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有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通畅就能起到调整虚实(阴阳)的作用。《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根据人体经脉在四肢、躯干的循行路线,分为阴经和阳经。如十二经脉就分为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此外,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络脉等都有阴阳之分。而在经脉内的经气,则通过俞穴(其位置在脊柱两侧,距正中督脉一寸半,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前后相对,在临床诊查疾患时,有阳性和阴性反应)和络穴(其作用是联络表里两经,沟通内外,调整阴阳,既能治疗本经之病,又能兼治其他有关经络之病)的不断调整以保持阴阳经气的相对平衡。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阴与阳,皆有俞穴。阳注于阴,阴荡于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养生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

太极拳调整人体阴阳,寓于整个太极拳的套路之中,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顾名思义,太极拳是依据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整个拳术套路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套路中的开合、呼吸、顺逆、刚柔、快慢、曲直、化打、粘走等等,都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体。表现在拳势上也处处体现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变化。若就单以太极拳的内部气血运行来说,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如果上实下热,则是气血上行,就会造成血压上升;若下虚下寒,则会造成阴虚胃寒之病。调整的根本在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上实调为虚,下虚调为实。上则虚顶如悬,即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双腿扎实,从内部经络调整之。太极拳中的懂劲阶段,即是以内气来调整内外,一呼一吸,一虚一实,元气疏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既能防病于先,也能调治于后的作用。

第三,气功与太极拳在练功过程中,都力求“形、气、神”三者的统一结合。

气功,在其修炼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于形、意、气的结合。人的生命就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其中形是生命的基础,意与神都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形有着它的生理自然形态,形正则气顺。所以养气主要是用意调形。若发现形不正,就有意识地加以调整,使身形姿势端正,“意与形合”,则气的运化自然通顺。意是精神意识,是生命的主宰,自从人有了后天识神,它就代替了先天元神,支配着人的一切活动。练功养生首先要收心定念,使心与意合,达到意静。在意静的情况下,采调形顺气,使意静贯穿于练功的始终。气,是生命之本。气联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形体内外得到统一。气推动着机体的一切运动变化,维护着生命的存在发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不通则病,气散则死。所以用意调形的目的就是为顺气,固气、养气,使“气遍周身不少滞”。有形之体所以有生命,则在于神(意识)主宰,而神对形体的驾驭又必须通过“气”来实现。这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是气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久成丹”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意、气、形三者的结合是太极拳运动的精髓。太极名家陈鑫认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运于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气贯四肢梢节。它与气功一样,都注重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久成丹,但所炼之气,非常人口鼻呼吸之气,而是指人体“真气”。它是人体固有的“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以及天空之气的结合产物。太极拳的“以意行气”,“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功理,就是力求达到形、意、神的三者统一,因为气产生于形、又依存于形,如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静又必然造成形乱、气散和肌肉紧张,气运不畅,血行受阻,内脏生化功能失衡而影响内气的产生,所以太极拳从起势就注重于调整身形,使形正体松,气运自然,内脏精血的生化协调,增加气的产生,从而增强生命的活力。太极拳的“意静、形正、气顺、神舒”的功理,就是要练拳者力图做到“内三合”和“外三合”,即意、形、气三者合一,以维持整体运动的协调平衡。它是“炼精化气”以固体的先决条件。

第四,练气功与太极拳在“松、静”的意境要求上基本一致。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