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运动—生命的表征(二)

如果我们就此以为生命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仅此而已,那么我们的认识未免肤浅了一点,而在对问题的低层次上的认识是得不出深刻结论的,无异于井底之蛙。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于我们狭隘的认识应有一个突破与飞越,站到高层次上去观察去思考。“生命在于静止”从气功角度去认识,所谓的“静止”主要是指在意识主导下,化“万念”为“一念”,化“一念”为“无念”,深度入静,同时大脑皮层和两半球的生理活动出现同步和有序的定向变化的平衡状态;而当练功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周身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流畅,呈现出动的平衡状态。由此我们有理由得出和许多气功师的认识完全相同的结论:“静止”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体,所以会有疾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平衡体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不平衡状态所至,防疾治病就是使平衡体保持和恢复阴阳平衡状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还认为:人有寿数,从幼而壮,从壮而老,从老而亡是人气血从升到旺,从旺到衰,从衰到败的过程。我们应避免伤神损气,当然人非龟蛇等动物(今天的科学研究证实了人与生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是开放的巨系统,且人是有意识的,而其它生物不存在意识),在充满诸多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避免伤神损气而折其寿数,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体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机体能量的耗散和“先天虚无真一之无”的丢失而尽其天年。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一段极其精彩而又深刻的论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三、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中的两个“二”字是“气”字之误,“道”运行而出混沌的阴阳难分动静难辨状态的物质无,这一物质运行而出阴阳两种状态的物质(阴阳二气),再运行而出新的统一体“和气”,再经阴气、阳气、和气三种物质(有的学者认为只“和气”这一物质)运行而出万物,万物负阴而上负阳而下,阴阳二气交感形成新的和气。

既然“生命在于静止”的论点出自于气功的实感践受,那么我们就应对此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处在高深气功态里的人,有能所不立,物我并泯,执取两忘的体认,这是种“无对”,“无言”、“无我”的境界,出离种种名相戏论,超越一切界划分别。对此明儒罗洪先有一段谈他自己静坐时的切身体会的值得品味的论述:”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来古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相信气功达到一定境界时,会有极其相似的体验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认识的新的高度上对此进行大胆的推论:气功在某种高深层次上,是使我们回归到虚无混然的“道”的状态一一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有多种涵义,更确切地说是“道”包融了一切涵义,它把物质的本体,字宙的混沌原始态,自然界、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等等都统一在一起,其实应该是一个统一体。而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晚年也在科学的王国里冥思苦搜,孜孜不倦,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把各种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都统一为唯一的、以便能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基本场(统一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和爱因斯坦这二位东西方古今大哲弹精竭虑,殊途同归,都在芸芸万物,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寻找一种物质的“统一物”。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现代物理学碰到难关,产生疑惑时,转而对中国老子的“道”感兴趣了。而在这“道”的状态下无阴阳、无动静等相对事物及其界线之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静就是动、动就是静,所谓的“生命在于静止”和“生命在于运动”的关系此时已毫无意义而不复存在了。可以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即“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在于运动”也即“生命在于静止”。

至于为什么会在气功态中产生如此奇妙的感受而我们一般人不能认识、理解和接受呢?实在是由于我们囿于三维空间,时空观受到三维思维的限制,而具有高深气功功夫的气功师却具有四维、五维甚至更多维的思维方式,能体会到一般人不能体会的,能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奥秘。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气功、人体特异功能和中医等人体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体科学将一定会导致一场新的科学革命,这场新的科学革命必然会引起一场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它将突破我们狭隘的时空观和思维方式,突破我们狭隘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范畴,它所产生的深远的伟大意义远非什么“浪潮”、什么“复兴”所能同日而语的。

以上对于“生命在于静止”与“生命在于运动”两个观点的阐述,实属管窥之见,谬误甚多。不过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于生命而言,气功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所表现出的有口皆碑的神效和所包含的已知与未知的内涵,是一般体育运动远远不能望其项背。鉴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应从唯象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又有的学者认为应从“人体一一宇宙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更有的学者认为只要仍坚持以概念悬拟对象的思维方式,科学将永远也不能通达气功的本质。究竟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而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理事长张震寰先生的指导性见解却足令人回首深思的;我们研究的涉及许许多多的古老传统的东西之所以至今还让我们感到很新鲜,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很好的总结,没有去很好的继承,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创新了。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倘若气功的本质不能被揭示,假如生命的本质不能被阐明,那么关于“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观点的争论并将继续进行下去。。。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